2020年8月11日更新至V1.3版本-添加了SSTX/SSRX的一些细节
USB是一种设计非常成功的通用接口。 协议、物理接口和附加功能有了巨大的增长。 不过,官方对USB IF的描述稍显混乱。 对目前常用的接口进行简单说明。
USB接口的物理形式有很多种,其中一些是罕见的或非标准的接口。 这次我不会谈论他们。 这次我们主要讲解一些我们常见的USB接口。
章节目录:
第 1 章 - 物理接口
1.1 - USB A 型
1.1.1 - USB Type-A 的结构
1.2 -
1.2.1 - 结构
1.3 - USB-A/高速接口
1.4 - USB Type-C
第 2 章 - 传输接口版本
2.1 - 简介:令人困惑的命名
2.2-USB 2.0简析
2.3-USB 3.2简析
2.3.1 - USB 3.0 / 3.1 / 3.2 有什么区别?
2.3.2 - 喜欢还是讨厌,USB 3.2与WIFI和移动网络之间的冲突
第三章——全文总结
第 1 章 - 物理接口
图片引用自网络
1.1 - USB A 型
USB Type-A 也可称为 USB-A。 相信这个界面大家都会很熟悉。 直到现在,很多PC、PC外设、手机充电器等仍然使用这种接口,也就是目前最流行的USB接口。 USB-A也分为公座和母座。 常见的USB-A数据线的A端是公插座,而充电器是母插座。 这是不言而喻的。
USB-A 定义
1.1.1 - USB Type-A 的结构
USB-A公座设计有上下4个凹口,与母座的4个突出弹片配合固定。 因此,经过多次拔插的USB-A公座上会出现明显的划痕。
1.2 -
由于USB-A体积比较大,对于一些便携式或者较小的设备不太友好。 因需要而生。 引脚定义与各类USB相似,但多了一个引脚,专为ID空白而设计。 而且正如刚才提到的,更多地用在一些手机(现在已经全面转用USB-C接口)和各类USB小型设备(比如USB风扇)上。 由于目前成本低廉,大量单价较低的USB设备仍然选择这种USB接口。
两侧都有带扣弹簧片1.2.1。
用两个凸出的小卡口与母座上的空心位置卡合。 由于卡扣采用类似弹簧的形式,在反复拔插后,当卡扣恢复范围越来越小时,固定性能也会越来越小。 更糟糕的是。 最终会导致接口卡不紧,导致接触不良,甚至接口脱落。
1.3 - USB-A/高速接口
USB 2.0 / 3.2 引脚定义
由于USB-A诞生时并没有考虑到高速数据传输。 当USB 3.0推出时(现已更名为USB 3.2 Gen 1,下文将以此术语来描述),原来的硬件设计无法满足这个条件。 最后,USB IF推出了新的USB-A设计,内部增加了一组SSTX/SSRX,共4条线,用于高速数据传输。 并加了一个GND进行屏蔽。 此时USB-A也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传输。
另一方面,接口设计没有像USB-A那样有足够的内部空间,不可能在里面塞入更多的Pin。 那时,USB-C接口还不存在。 为了让小型USB设备支持USB 3.2的传输速度,需要改变设计结构。 USB IF决定在原来的外形侧面增加一个结构设计,内部增加了5个Pin(Pin定义与USB 3.2 Type-A一致)。 这支持 USB 3.2 Gen 2 传输速度。 目前移动硬盘的传输接口占大多数。
PS:USB 3.2 Gen 1/Gen 2 的引脚定义相同。 但Gen 2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高的材料要求。 USB 3.2 Gen 2 Type A 接口集成在较新的 PC 芯片组上。
P.S2:高速接口的设计工艺要求比较高,良品率比较低,应用场景较少(主要是接口的结构设计不太合理)。 当USB-C的成本下降时,相信这个接口很快就会被淘汰。
P.S3:按理来说,高速接口应该也能跑到USB 3.2 Gen 2的传输速度,但当Gen 2普及时,USB-C就已经打上支持的旗号了。 基本上没有人将这个接口用于 USB 3.2 Gen 2 设备。
1.4 - USB Type-C
USB Type-C,也称为 USB-C。 它是USB接口中最新的物理接口。 虽然体积不小,但功能和性能却大大提升。 并且增加了前后盲插功能,更加人性化。 智能手机的彻底淘汰也证明了USB-C设计的力量。 USB-C的设计考虑到了很多未来的发展方向,各种性能的改进也增强了一些功能内容。 由此,USB从过去只有4-10Pin增加到最大24Pin(全公插针为22Pin)。 为了统一所有设备,USB-C的设计非常先进,是目前性能和功能最强的USB接口。
简单总结一下USB-C的特点:
1-基线设计电流3A,配合USB PD协议,供电性能可达100W;
2-前后盲插设计,更加人性化;
3 - 传输速度高达(仅);
4-支持DP,可为显示器提供高清视频、音频信号输出;
5 - 通过引脚/的选择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。
USB 2.0设计的USB Type-C去掉了两组SSTX和SSRX。 来源是USB IF的技术文档。
USB Type-C全Pin设计,来源为USB IF的技术文档
引脚简析:
4组VBUS(占用4Pin) GND(占用4Pin) - 由于USB IF设计USB-C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一个接口所有设备的问题,所以智能手机以外的一些便携式设备的充电需求已经满足已被考虑。 配合USB PD协议,支持高达100W的功率输出。 由于PD功能输出高达5A,之前物理接口上只有1Pin的VBUS不适合传输大功率。 因此,USB-C型接口增加为4Pin VBUS,以实现更大的电流传输,并且在线材设计方面。 线体内仍然只有一根VBus用于供电(但粗了很多)。
2组SSTX和SSRX(占用8Pin)——USB-C在最初设计时就已经支持USB高速数据传输,并且相比传统USB接口,多了1个SSTX和1个SSRX,2个SSTX和SSRX组成一个一组全双工差分信号。 USB-C上的SSTX/SSRX可用作USB 3.2&4、PCI-E(3&4、USB 4)、Port(即DP ALT Mode,USB IF部分仅在USB 3.X中使用,其工作原理USB 4.0 的定义发生了变化。
在最新的USB 3.2 Gen 2规范中,可以同时传输2组SSTX和SSRX(总共4组),使得传输速度高达3.2,定义为3.2下的PCI-E。这是一个速度这是USB-A、3.0无法实现的。 由于USB-C可以传输DP,USB显示器是最大的受益者。
D+/D - (母座设计有两组占 4 Pin,公座只有一侧一组,即 2 Pin,其余 2 Pin 悬空) - D+/D - 不用可以说,目前所使用的USB 2.0传输就靠它了。 由于只需一套,且正反均可插,因此公插座仅设计为一侧。
CC / VCONN(2组,前后各1个,共2个Pin)——CC Pin是USB-C新定义的引脚之一,主要负责协议通信。 VCONN也是新的Pin之一,主要提供USB-C内部的供电。
SBU(2组,前后各1个,共2个引脚)——USB-C上的一个新引脚。 SBU将用于交替模式(Mode)和音频适配器附件模式(Audio Mode)。 例如,在DP Alt模式下,SBU将用于AUX音频传输。
RTX20系列显卡充分利用了USB-C的新特性。 使用 USB-C 为 VR 头戴式显示器供电并传输视频和音频。
考虑到USB-C的性能和功能有了很大的提升,对线材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。 但问题来了,如何判断这根线材的好坏。 为此,USB IF增加了一个芯片(类似于Apple接口上的芯片)来定义各种工作模式。 目前,该规则仅适用于 USB-C 至 C 电缆。 A 到 C 线只有长度和电流限制。
USB-C应用规范的设计规范,来源于USB IF技术文档
从上表可以看出,只有一种情况不需要添加USB-C to C线材,那就是运行USB2.0+3A电流或以下的线材。 这种线材通常用在一些60W以内的手机、笔记本电脑上。 相对价格也比较便宜。 并想支持USB 3.2或5A大电流? 然后必须添加更多芯片。 芯片的种类也有很多种。 要看数据线用在什么应用场景,而且芯片也不便宜。
PS:USB IF将此接口称为USB Type-C或USB-C。 所有不包括 USB 但涉及 Type-C 接口的表述都是错误(而且是非常低级的错误)。 Type-C是什么意思? 相信不用翻译你也能明白吧?
Apple USB-C to 使用的高品质一体式 USB-C 公头连接器 - 图片引自充电头网
普通冲压铆接 USB-C 接头
USB-C 有多种类型。 在同一级别下,一体式USB-C头的可靠性会高于冲压铆接头。 铆接头一侧有明显的铆接线,从产品图片中可以观察到。 目前高品质的数据线基本都采用一体式模压头,但也有少数冲压、铆接头技术也很好。 我只能说,一分钱一分货。 当然,上图中苹果异常规格的可靠性已经超越了很多厂商,而且价格也非常吓人。
USB物理接口参数汇总第2章-传输接口版本2.1-前言:易混淆的命名方法
USB接口传输版本规格及消费者营销名称
USB IF使消费者更容易了解每个USB版本的性能。 特意重新组织了新的命名方法。 因此,同一规格的USB接口有多个名称。 例如,USB 3.0 有多个名称。 USB 3.0/USB 3.1 第 1 代/USB 3.2 第 1 代/USB 3.2 第 1 代×1。 看不懂也没关系,记住各个版本的传输速度就可以了。
USB IF推出官方语言使用指南
不过,根据一些官方USB IF LOGO使用指南文档,USB 3.2 Gen 2×2 LOGO尚未设计出来。 +之类的定义在营销中并不用于沟通,但很多媒体似乎都使用技术文档的术语来沟通? 似乎没有人认真看过官方的定义。
2.2-USB 2.0简析
USB 2.0 徽标
由于 USB 1.0/1.1 在当今的设备上很少见。 这里简单说一下我们常见的USB 2.0。 USB 2.0 有三种类型:低速(USB 1.0,销售为 Basic-Speed)、全速(USB 1.1,销售为 Basic-Speed)和高速(销售为 Hi-Speed) )。 规格。 其中High-Speed是USB 2.0的最高传输规格,可以折回60MB/s。 虽然说有60MB/s,但实际使用中,30-40MB/s左右已经是极限了。 随着硬盘达到T级,一部1080P电影达到几GB,这个传输速率确实不够用。
USB2.0的双总线系统架构使得USB2.0向下兼容。 来源是USB IF的技术文档。 2.3-USB 3.2简析
USB 3.2 Gen 2×2 似乎没有官方标志。 我会先尝试找到 USB 3.2 Gen 2 徽标。
最新的USB 3.2最大的特点就是双通道传输功能,从而实现高速传输。 继USB 3.0/3.1之后,USB 3.2标准规范也于2017年9月发布。根据USB IF惯例,USB 3.0/3.1将升级为USB 3.2。
USB 3.2 每个版本的开发术语。 出乎意料的是,USB 3.2 Gen 2×2在开发术语中仍然被归类为+。
之前的规范只能使用一组SSTX和SSRX,并且只能达到最大速度。 USB3.2同时使用两组SSTX和SSRX,最大速度有所提高。 由于过去的USB-A和USB-B最多只有一组SSTX和SSRX,因此USB 3.2 Gen 1×2和USB 3.2 Gen 2×2只能由USB-C支持。
2.3.1 - USB 3.0 / 3.1 / 3.2 有什么区别?
USB 3.2 Gen 1x1:采用8b/10b编码,单通道5Gbps数据速率; (实际上是USB3.0/USB3.1 Gen 1改名的,营销名称是USB 3.2 Gen 1/USB)
USB 3.2 Gen 1x2:采用8b/10b编码,双通道数据速率; (USB3.1 Gen 1双通道模式,该模式不在官方语言使用指南中,是备份模式吗?)
USB 3.2 Gen 2x1:采用128b/132b编码,相比8b/10b编码20%的损耗降低至3%,单通道数据速率; (实际上是USB3.1 Gen 2改名的,营销名称是USB 3.2 Gen 2/USB)
USB 3.2 Gen 2x2:采用128b/132b编码,相比8b/10b编码20%的损耗减少到3%,双通道数据速率。
USB 3.2与现有线缆兼容,支持SSTX和SSRX之间的无缝切换。 不过,支持USB 3.2的设备很少,而且可以与之配对的配件也非常昂贵。 (一根支持USB 3.2 Gen 2的USB-C to C数据线要几十块钱,一根完美支持数据传输、5A电流的数据线就更贵了)。
2.3.2 - 喜欢还是讨厌,USB 3.2与WIFI和移动网络之间的冲突
USB 3.2和手机WIFI及信号都存在频段冲突。 需要减少USB高速传输的影响。
1:加强电线和接口的屏蔽
2:增加彼此之间的距离
3:降低USB 3.2的传输速度
4:将无线频段更改为5GHz
因此,很多手机在日常使用中仍然使用USB 2.0。 有些手机采用USB 3.2作为选项供用户选择,强化电线和手机使用的材料,或者降低速度限制以减少噪音的产生。 由于智能路由器的USB 3.2距离天线比较近,所以还增加了USB 3.2兼容模式,也就是降低USB 3.2的速度。
INTEL官方文档第三章USB高速传输对2.4GHz Wifi的影响-全文总结
那么,这就是USB各个版本的简要分析。 USB-C实际上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新技术:USB Power。 这项技术是让USB支持高达100W输出的关键。 最后,我们总结一下本文强调的要点:
1:规格、营销术语和开发者术语相关但又相互独立,因此一个速度规格有多个术语;
2:Low-Speed和Full-Speed的市场术语统一为Basic-Speed USB;
3:USB 3.2 5Gbps//的营销术语分别为USB/USB/USB;
4:USB-C是统一的未来,其硬件设计完全超越之前的USB接口;
5:电源性能与版本号无关,只与接口和协议有关;
6:USB 3.0/3.1已更名,并且没有多少人知道更名的事情;
7:USB 3.2的普及还需要时间,目前支持完整设备的设备很少。
作者后记:
我根据一些初步知识编写了最初的第一个版本。 没想到,当我去USB IF查找相关技术文档确认细节时,却发现做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改动。 USB IF技术文档中的名称一次一个。 他们不断地改变名字,而且很可能无法弄清楚名字之间的逻辑。
文章本来是一天写的,最后还是需要翻译技术文档,复习一下才能理解。 为了本文的严谨性,作者做了4次重大修改。 由于USB IF的规格和命名变化比较混乱,媒体上介绍相关内容的文章较多,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。 好吧,这都是USB IF的错!
让我感到愤慨的是:除了笔者之外,相信还有很多人想把USB IF一棍子打死……